某日若即若离放俩一首柴可夫斯基的曲子,若即若离:
欣赏柴可夫斯基四季??六月:
欣赏一首音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,1、美感(初级审美阶段);2、表达(欣赏中积极思考,产生共鸣的阶段);3、纯音乐(音乐结构,旋律。。)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美感。。。。。
六月船歌是一首优美的音乐小品,舒缓,悠然,,,细腻的迷人旋律徐徐流动在空气中,心情随着一弱一摆的琴声在波光潋滟里起伏荡漾,琴键上的手指化作一缕清风、一抹云色,在我的心间呢喃,倾诉着。。。只有慰藉,只有一脉相承的优雅与忧郁,只有老柴这抒情到死的旋律温存着被深情一点点浸透的诗意,呵护着被婉转一点点浸透的灵动之维。这朴素纯净的气质,悠扬于心灵彼岸,如婴儿睁开的眼睛,干净而单纯;花朵绽放的声音,轻柔而宁静;手指划过的水滴,静谧而安详;微风带来的消息,轻巧而温暖,拨动了我的心弦~~~~~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表达。。。。
柴可夫斯基的《船歌》创作背景:1876年,柴可夫斯基应彼得堡《小说家》月刊发行人贝纳德的约请,每个月为《小说家》的音乐附刊写一首钢琴曲。贝纳德按照十二个月令的时序,选定了十二首诗,提供给柴可夫斯基,作为十二个曲子的标题。
其中六月用了普列谢耶夫的一首诗:“走向河岸??那里的波涛,将喷溅到,你的脚跟,神秘的,忧郁的星星,会照耀着我们。。。”
柴可夫斯基根据这首《走向河岸》的诗,写成了一首《六月??船歌》。
《六月??船歌》是具有标题的,它表达了什么?每个听者都有自己不同的想象,但是每个人都能从乐曲中感受到气候宜人时的六月,俄罗斯的湖光山色。这首曲表现出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和浓郁的抒情气息,利用诗的情感表现出自然的美,又以自然之美的形象寻找感性情景下无限美好的情思和意蕴,显现一种内在的情绪、灵魂和精神。
乐曲中那温馨甜美、意味深长的旋律在徐徐流动的伴奏衬托下,从容地、无拘无束地流淌出来,加上优美的副声部,诗意地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??夏日的夜晚,人们乘坐小船荡漾在微波之上,沉浸在美好的幸福之中,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美。。。。乐曲起始,从容的速度,带有动感的节奏,营造出碧波荡漾的背景,引出发自内心深沉的感怀。。。。高声部明亮柔和,每个低音都保持优美的抒情线条,营造亲切温暖的感情。。。。。乐曲中部转调后开始活跃起来,似乎是小船承载着无忧无虑的欢笑,从中甚至还能听到浪花的飞溅。让夏日的夜晚有着令人享受不尽的愉悦。。。夜幕降临,我们唱起告别的离歌,在神秘忧郁的星星照耀下,小船荡漾着渐渐离去,恋恋不舍,回头顾盼,直至渐行渐远,慢慢消失~~~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纯音乐。。。。
复三部曲式,引子+ABA+尾声结构。。。。。
引子,创造波光潋滟,星光恍惚的背景意境。。。。A段长线条的旋律优美如歌,发自内心的情感缓缓流淌。。。。B段转调,与A段对比,4拍转3拍,速度转快,节奏活跃,连续不断地和弦琶音将音乐情绪推向了高潮。。。再现A段,音乐感情进一步的抒发,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。。。。最后,尾声,小船渐渐远去,水波拍击声慢慢消失在远方~~~~
悬崖上的鱼姬说:“唯美、诗意的六月。。。”若即若离回悬崖上的鱼姬:“也愿鱼姬的六月诗意般美好。。。。”
晨风说:还是很美的...标题音乐和画面感的主旨去把握,我以为切要.凡喜欢俄罗斯音乐的都绕不过柴可夫斯基,这是实话.做为俄罗斯音乐的研究者和谙熟者,曲子的技术细节我就不说了,这里谈谈对他的音乐思想的感受____我常常不明白那个时代音乐家的想贵族特点和被贵族特点.柴的父亲仅系一工程师,格林卡家里比他强多了,有园子的.格林卡在意大利那么长时间,主要的东西没变柴呢,一出国味道就变了.我想,那个时代攀贵族可能很时尚的吧.说到波兰了,比他在早生30年的肖邦,贵族管家的儿子,和贵族八杆子不靠谱的事,也是挂挂的.贵不贵族或被贵族..这些都不是主要,格林卡不也是贵族,主要是看音乐思想.但是一门心的想贵族,可能就有问T了,从而导致思想的变化.关于这一点,我最近在研究音乐表现主义时,从斯特拉文斯基身上找到答案了.斯特拉文斯基有言:“广大的群众决不会对艺术有一点点贡献,他们没有能力去提高艺术的水平.假如一个艺术家有意识的要表现人民的感情,那他只有降低自己的水平.“我联想到柴去国后的作品,斯特拉文斯基和柴氏音乐思想的某些荫承关系...哦..原来如此.于是,我才明白有园子的格林卡没变,有很多很多园子的普希金能写出<普加乔夫史>来(说到诗人)这就是我今天的对比说事..”
若即若离说:“呵呵,又迎晨风,就猜到你要对比的。。。一只白鸟和一只红鸟~~~恩,斯特拉文斯基也说过老柴是最俄罗斯的~~虽然他把欧洲的歌剧/交响引入了自己的民族风格里。。。这里有个极端民族主义和融合民族主义(这词我也不知什么定义,瞎造)的不同角度吧~~贵族化有当时的时代需求,作品面向的听者需求,可能也有梅克夫人的影响(也许很多人不喜欢梅克夫人)~~~也有性格的因素吧。。。”若即若离说:“我分明听见一滴泪。。。如果不是标题音乐,我会作别的理解~~~”
晨风说:“斯特拉文斯基和他经历差不多,跑到瑞士后风格也变了,他最终没搞清楚吃的是啥饭______,斯特拉文斯基吃的是去瑞士之前的<火鸟><春之祭>的饭,没那些谁知道他.这一点,柴氏吃的是去国前的<天鹅湖>>>>饭类类...有共同点的